東吳大學英文系曾泰元教授關於-ese後綴的解釋
不少人可能都曾經收過這樣一封性質類似的電子郵件,大意是說:英文裡的 -ese 這個後綴(即俗稱的「字尾」)帶貶義,Taiwanese、Chinese、Japanese、以及 Vietnamese 都具有歧視性的色彩,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改採自創的 Taiwaner 或 Taiwanan(模仿 New York → New Yorker、America → American),並大力加以推廣。這個網路上的謬論(fallacy),不斷地經由轉貼、複製,以訛傳訛,讓不知情的一般大眾信以為真,已經快要成為「類事實」(factoid)了。我曾經在東吳大學英文系「英語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導正過這個謬論,現在再重新整理,見諸文字,好讓沒聽過我分析的同學朋友瞭解,將來碰到這個問題時才能有個立場。
英文詞彙裡的後綴 -ese 有兩個主要的用法:(1)加在國家、城市名稱之後,表該地方的語言或住民,如 Taiwanese、Chinese、Japanese、Portuguese、Viennese、Milanese、Genevese,這種用法絲毫沒有歧視的含意。試想,維也納(Vienna)、米蘭(Milan)、日內瓦(Geneva)代表了歐洲的精緻文化,維也納人(Viennese)、米蘭人(Milanese)、日內瓦人(Genevese)這些以 -ese 結尾的詞有任何輕視的味道嗎?我們問問受過良好教育的英美人士便知。難道把相同的 -ese 加在 Taiwan、China、Japan、Vietnam 之後就會有不同的含意嗎?(2)-ese 加在某些專業領域之後,表示具有該專業特色或風格的語言,如 journalese、computerese、legalese、officialese、brochurese,則常具有輕視、不贊同的味道,隱含著一般人對這些專業術語誨澀難懂、玩弄文字的不屑感。這種不屑、輕視並沒有跨界侵犯到第一種用法。
當然,很多亞洲國家地區的語言和住民,其英文名稱的確都常以 -ese 結尾,這是語言上令人驚奇的現象,其中有無歷史上的社會因素(例如,原先出現了第一個 -ese 的字眼,讓人有一種異國風情之感,隨後很多亞洲國家地區因為「遙遠」、「神秘」,也都依此模式加了 -ese,即所謂詞彙擴散 lexical diffusion,有無這個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做進一步探討,不過現在表某地語言或住民的 -ese 的確是沒有貶義。
英文裡表「(某地)人;(某地)的;(某地)語」的後綴除了 -ese 以外,常見的還有 -an(如 Chicagoan 芝加哥人、Cuban 古巴人)、-ian(如 Parisian 巴黎人、Canadian 加拿大人)、-er(如 New Yorker 紐約人、Londoner 倫敦人)、-ish(English 英格蘭人、Irish 愛爾蘭人)、-ite(如 Brooklynite 布魯克林人、Tokyoite 東京人)、-i(如 Israeli 以色列人、Pakistani 巴基斯坦人)等等。當然還有其他次要的方法,我不打算在此詳述,不過簡言之,-ese 只是眾多選擇之一,至於為什麼是 -ese 而不是其他?原因除了跟地名的拼音結構有關之外,大概也不脫歷史的巧合以及語言的任意性(如前提到的詞彙擴散現象),毫無價值判斷可言。
頗讓人玩味的是,古巴(Cuba)和利比亞(Lybia)兩國,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的眼中釘,兩國的獨裁者卡斯楚(Fidel Casrto)和格達費(Muammar al-Qaddafi)更被西方世界徹底地抹黑詆毀,大家恨之入骨,然而「古巴的;古巴人」卻是 Cuban,「利比亞的;利比亞人」Lybian 也一樣用 -an 這個後綴。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施行了幾十年,導致族群緊張,社會動盪,被歐美社會批評地體無完膚,但始作俑者的荷裔南非白人 Afrikaner,用的就是 -er 這個後綴。行文至此,讀者應能清楚瞭解,網路流傳的呼籲根本就是謬論,毫無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