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周末和父母一起去昆山参加了世茂举办的业主联谊活动,已经许多许多年没有下水游过泳的母亲特地为此买了新的泳衣,并且玩得十分尽兴,虽然世茂这个小区的房子质量差强人意,不过冲着它还算低廉的售价和颇为慷慨的一些回馈活动,也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同参加业主联谊活动的很多都是上海人。说起房子,大概是许多准备买房的新老上海人的一大心病,高企的房价逼迫许多人像我一样把第二个家安在了卫星城,异地置业已经成为很多人现实的选择。

  房地产成为热门焦点话题似乎已经很久了,从牛刀、时寒冰到易宪容,专家们已经多次发表文章指称房价过高,存在巨大泡沫,并举出了诸如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一系列数据和国际通行标准作比较,可是现实似乎总一再给这些孤独的斗士泼上一盆又一盆凉水。就拿我在上海的家来说,从2000年至今就至少整整涨了5倍,而可怜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们的起薪比起十一年前我毕业时却是原地踏步甚至只少不多,对于他们而言,别说自力更生买房只能是个虚无缥缈的念头,生活的现实压力也无疑比之十年前更加沉重了。

  有人计算刚出道的大学生们就算不吃不喝一整年也不过能买上一两个平米的房子,为什么房价可以连绵不断扶摇直上并且几经风雨屹立不倒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使房价收入比维持在几十倍的水平呢,专家们往往都说这样的现象不合理却又对现实无可奈何。现实真的那么不合理么?因素当然永远都是各种各样的:诸如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啦,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房产商利益共谋啦,保障性住房供应缺失啦等等不一而足。而房价飙升的起点正是源于2001年内外销房的并轨!

  外销房这道防火墙拆除之后,原先由国民享有的与国民收入大体相当的商品房价一下子摆上了全球化的市场,当经济起飞更早的香港、台湾、新加坡人,以及旅居全世界的华侨纷纷从海外进入中国置业,乃至引发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内地房产市场的时候,房价自然就开始脱离当地收入的状况而“被全球化”。加之中国内地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使得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如坐电梯般升上了高空。在我看来专家们举出的几十倍的房价收入比犯的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将房价和收入进行了断章取义后的错配。

  很显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房价是一个面向全国乃至大中华地区甚至全球的开放市场的价格,虽然有户籍政策作为壁垒,但这丝毫不能阻碍温州的炒房团,山西的煤老板们,全国各地的权贵衙内们,数十万计的港台人士海外华侨,来华淘金的全世界的外国人以及在这些城市求学、闯荡而举全家乡之力安家落户的年轻人们。所以如果真的要算房价收入比,那么把每年卖出去的房子的价格除以包括上述所有非原住民业主们的收入,也许专家们自会得出一个令他们惊讶万分的合理数字了。而那些失去住房福利保障的本地居民若再没有高价动迁这根救命稻草,实在是没有资格被计入房价收入比的统计对象了。

  但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非坏事,而且完全可以说目前的房价还是太低,反正是要把家园卖了,卖个高价总比随随便便贱卖让人家捡了更大的便宜来得好不是?

3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跳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