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环境对包容性设计的挑战

包容性设计及类似相关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在产品、服务和建成环境的设计中,部分群体的需求被忽略而无法得到满足。这些群体往往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方,典型如机能障碍人士和老年人等。包容性设计研究者们主张设计应关注更多样性的人群,并认为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存在交集,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潜力的领域[1]。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论,包容性设计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目标和理念,但一直以来这一由价值观驱动的设计运动在深究弱势群体被排斥的根本原因上缺乏明确的答案。现有的设计研究大都把设计的包容性——即设计满足包括边缘弱势群体在内的多样性需求的能力——作为先验的、应然的价值标准,进而引申为设计责任,着重研究如何在这样的责任目标下实现和达成设计包容性。从道德伦理出发,包容弱势需求被认为是“应该”的,然而这不完全适用于竞争环境。在现实实践中,设计目标和设计价值的实现是用户的选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需要面临各种维度的竞争才能赢得合作的机会,在竞争与合作中展现出生命力才能最终彰显和传达出一种设计方法论的真正价值。不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商业环境,具备竞争优势的群体和个人总是相对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并在客观上对弱势竞争者产生排斥。因此,包容性设计能否克服竞争环境带来的挑战,是笔者提出的“新包容性设计”研究的初衷。其研究目的可以更明确地表达为:如何提升包容性设计在更普遍的竞合环境下的适用性。

背景

长期以来,象牙塔中的学术性设计研究因不必真正负担现实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代价,往往在无意识间忽视技术可行性因素和资源供给的真实约束。然而设计研究尽管与实务和工程有别,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面向实践的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方法、数据和工具,因而设计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仍与实际应用场合的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包容性设计研究也是如此。

包容性设计发端于关怀残障、老年人士和弱势群体的社会进步运动,但其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得以成功运用与实施。在资源竞争中的能力和资源配置中的支配力不足是弱势群体遭遇排斥的常见症结。目前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多着力在深入了解多元化用户的需求,将人的因素引入设计流程,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用户参与协同设计。但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基本经济运行制度,依赖制度性安排和带有福利色彩的政策性引导,使得包容性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显现出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矛盾的一面,这种局限性阻碍了包容性设计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也限制了其从关怀存在能力缺失的人群拓展到更广泛、更具普遍意义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此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中国,持续了数十年的人口红利也即将终结。而全球化进程则带来了更全面广泛的竞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给包容性设计带来了更迫切的挑战。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和范式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包容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新包容性设计”的目的

包容性设计的伦理价值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因此,新的研究需要尝试克服包容性设计的应用领域和适用性局限,从固有的和情境性的能力缺陷造成的可及性障碍拓展到更具一般性的设计场合,置包容性设计于更接近现实的竞合语境,通过探究在更真实和更严格的约束条件下现有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找到进行改良的途径,以期获得能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境、群体和个体差异性的设计方法。基于这一思路,新的研究和讨论将主要针对以下三个具体目的展开:

  • 深入了解设计排斥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

设计排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对其成因的认识不应停留在设计师的考虑不周、认识不足,以及产品对用户使用能力的要求超过用户实际能力这样的表观现象上。早期的研究揭示了包容性设计面临的认识障碍、技术障碍和组织障碍[2],但这些障碍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样需要进一步挖掘其背后内在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究改善设计包容性的方法和途径。

  • 明确改善设计包容性的有效途径

在放松了约束条件的状况下,学术研究中提高设计包容性是相对容易的,但这样的设计研究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环境下具有高度实际可行性和可用性的解决方案。在了解设计排斥成因的基础上,需要为解决相应的问题找到并确认在一般性的竞争环境下依然有效并可持续的改善途径。

  • 总结在竞合环境下普遍适用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框架、工具和方法

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都已经产生出一些被应用于指导设计实践的原则,但这些原则中的大多数是从某种鲜明的价值主张出发的,因而与其他观念相左的设计主张缺乏相容性,其成功实践依赖于高度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价值观差异是竞合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从更普遍的客观规律着手,更多基于事实性的依据作为设计包容性的价值基础,建立竞合环境下的普适性设计原则,是新包容性设计研究的另一重要目的。

不论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还是应用研究的角度,帮助指导设计实践始终是设计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新的研究希望能将研究内容和结论以恰当的方式转化为适用于包容性设计实践的重要资源,这也有助于通过更多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和迭代相应的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

提出“新包容性设计”的意义

理论价值

现有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常常批评设计师对某些边缘需求的漠视和不作为,进而提出“残障”是由于人为设置的障碍,不包容的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用户感官、认知和身体能力的较大差异[3]。然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设置障碍是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设计排斥的背后往往是对所包容对象的选择性迎合,也可以看做对差异化目标和对象的取舍。建立在减少设计排斥基础上的包容性设计理论已经明确了与追求“人人可用”的通用设计之间的区别,但在协调“产品使用能力要求”和“用户实际能力”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可以”、“需要”和“应该”被排斥的用户却缺乏明晰和有说服力的标准。在竞合语境下展开的研究将差异作为包容性设计的基本前提,这将有助于厘清设计决策的取舍依据和原则,使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理论对竞争环境具有更好的包容性。

另一方面,能力高低的向下兼容性塑造了为低能力用户和极端情境设计的产品也使大众和高能力用户受益的习惯性认识,掩盖了不同群体/个体还可能存在的互斥性需求差异。传统上包容性设计主张通过用户和利益相关者介入设计过程的“人本设计”来化解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但这只是将设计后的冲突矛盾前移至设计前和设计中的阶段,降低了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共情和共创为协调多样化的个体差异和寻求统一群体共识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能性,但仍缺乏真正能够化解矛盾的理论规范和指引。我们需要引入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竞争与合作对设计决策及其结果的影响,包容性不再作为一个先验的设计目标,而是一个理性框架内设计如何回应和处理差异造成的冲突和矛盾的方法论。这将使包容性设计从聚焦于能力不足扩展到更具有一般性的广泛差异上来,在理论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成为一个更加基础性的研究领域。

实践价值

包容性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学界的设计研究因不必真正负担实施成本而倾向于重视收益而忽视代价,而被忽视的代价恰恰是产业界高度重视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新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包容性设计成为可在一般性竞合环境下适用的设计方法论,这是一个带有明确实践导向的研究目标,因此所有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和因素都不会也不应被排除在研究的范畴之外。这些现实的枷锁也许会局限研究所探究的理论边界,但笔者相信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对狭义的产品、服务、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更能够在广义的设计实践中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不论是公共领域还是商业竞争领域,如果包容性设计在实践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对每位社会成员的福祉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EIKHAUG O, GHEERAWO R, PLUMBE C, et al. Innovating With People – The Business of Inclusive Design[M]. Oslo, Norway: Norwaegian Design Council, 2010.

[2] DONG H. Barriers to inclusive design in the UK;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04[C].

[3] LANGDON P, LAZAR J, HEYLIGHEN A, et al. Breaking down barriers: Us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ve design[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跳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