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晚上去中芬中心听了董华给研究生们上的课程,不无精彩,在阔别设计课堂15年之后有别样的感受。将工程方法和理论引入设计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想也会是同济有别于国内其他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很好的差异化基因。
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训练同学们以工程/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设计研究,对习惯以感性思维和经验主义方式工作的同学大有裨益。不过更进一步,不妨可以思考为什么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很少在当下中国的设计行业及教育中得以真正实施?另一方面,同样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我觉得其实不妨借鉴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式,在让每个同学通过课程设计自己实践的同时,通过一个经过选择的教学案例,探讨一个更成熟的机构里团队协作状态下的整个流程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结果的产出得失,否则教授不太可能对每个不同的具体个案作针对性的指导,同学间也难以就缺乏共性的案例互相交流。